近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新馆闭幕。我校数十位师生作品入选该展,为校争光。
本次展览参展作品共计647件,其中邀请参展的著名老艺术家、展览艺术委员会委员和评审委员会委员的作品168件,通过公开征集和评选参展的作品479件,山东选入124件。参展作者涵盖了当前我国美术界老中青三代优秀美术家,既为广大的美术工作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使当代美术创作的优秀成果惠及群众,是文化部引导和推动当代美术创作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师生共选入参展作品37件,占全省选入作品的30%;在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方面,全省有15件重点题材作品入选该展,我校入选9件,占全省入选作品的60%。
据山东美术馆消息,展览期间,通过预约参观等方式,山东美术馆共接待30万余人次观众参观该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十艺节”是我国艺术界的一大盛事,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我省美术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我省为冲刺“十艺节”美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我校师生作品尤其是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在该展上的精彩亮相,成为广大美术爱好者竞相观赏学习的对象,广受赞誉,为校争光。我校师生也积极前往观看交流,李振才教授在多次观看的基础上,撰写了题为《追叙时代 认知艺术——解读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参展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作品》的文章(文章附后)对我校参展作品逐一进行点评。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九艺节”期间首次举办,并确立为中国艺术节的固定项目,每三年一届。展览于10月12日开幕。(以下作品照片以绘画专业类别和作者姓氏笔画为序)
——解读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参展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作品
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济南隆重举办。美展充分展示了我国美术创作近几年来的丰硕成果。该展览是文化部最近几年着力打造的国家级美术展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其文化的鲜明特点和时代的风采,对推动我国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当代美术创作的优秀作品要广泛服务于人民大众很有意义。
这次展览秉持“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的主题,全国的艺术家都紧扣这一主题,关注题材的当代现实性以及风格的多样性;更多的作品体现观念思想的艺术境界。贴近生活、反映重大事件的题材都有明显的突破。这些都反映了艺术家对思想、生活、艺术及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索。作品题材广泛,形式丰硕,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时代性,展示了我国美术文化艺术事业的当代与传承,创新与探索有更大的突破。
这次美术作品展由山东省承办,山东抓住带动美术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建立了美术创作推进机制,确定了一大批美术创作骨干,深入生活,确定题材,制作作品都展现了广大创作者的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山东的作者在这次展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因此全省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为东道主山东以一流的设置、一流的服务,为十艺节的圆满成功做出贡献。
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在这次展览中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十艺节美术作品展览作出了贡献。全国共选入展作品647件,山东选入124件,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共选入参展作品37件,占全省选入作品的30%。这个数比是很可观的,可看出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是山东美术创作的强力集团,是美术创作的主力军,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占有主要领先地位。如果加上毕业的学生作品还会有更多的数比。
艺术学院在重点题材创作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全省有15件重点题材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入选9件,占全省入选作品的60%。
艺术学院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有强的专业队伍,其教师学生都有坚持深入生活的历程;对独立的审美,强化自身的感受,完善主题思想,以及对现代形式语言的探讨都有较深入研究和思考。
杨松林的重点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孙中山视察黄河大桥》是表现1912年初,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当年9月26日清晨5时由天津出发抵德州,停留片刻即上车行至黄河北岸,下车登上小火轮渡至黄河南岸,及上黄河观察和测量铁桥的质量工程。画面展现出孙中山在众官员的陪同下,在雨后晴朗,薄云滚动,黄河水奔流而下的情境下,孙中山神采奕奕急上岸堤的情景。孙中山为民国的振兴而奋斗的精神体现在形象中。画面结构严谨,色调明亮,写实的功力体现出油画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在重点历史题材作品中有一幅中国画山水和一幅油画风景,都是运用意象表现和写意手法使画面产生深沉而有想象力的效果。一幅是张志民的《风雨孔府》,另一幅是管朴学的《朝阳中的圣城》。张志民的作品《风雨孔府》是以写意探索画面的境界追求梦幻的意象效果。孔府是座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完整的中国封建贵族庄园。孔府历经兴盛衰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象征着“里仁为美”的儒家哲学思想,它的兴衰是印证着儒家学说发展轨迹的重要表述。作者用浓重的泼墨、积墨描绘出孔府惨淡的景象,用沉重的笔墨表现是树非树、风雨交加过的惨落面貌。作者以挥毫造化,意笔会真的写意笔法,描绘孔府的苍老岁月,使人凝视遐想其笔墨巧拙、轻重、繁减,行笔磊落及线的自由流畅,妙悟出梦境一般的孔府家园。
管朴学的油画作品《朝阳中的的圣城》以表现写意的手法描写孔庙的神圣境界,孔庙虽然已过几百年的岁月,但仍然以金碧辉煌的形象象征着儒家事业的存在和发展。庙宇和远处的金黄色带,使画面在沉寂中靓丽起来,作品在运用表现和象征的图式方面是成功的。
王力克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作品《甲午海战·1894》展现了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舰即将沉没的壮严时刻,将士以宁死不屈的精神等待着以身报国。
作者选取了“以身殉国,誓于战舰共存亡”的壮烈景象。这是一个悲壮的结局。悲剧让人直视悲惨的现实,但会更激发人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认知困难,最终征服困难。作者在确定悲剧主体时没有指向某个人和具体船只,而是代表着北洋水师的群体的壮烈场景,他们捍卫的水师的尊严是民族尊严的象征。
画面布局以人物为主体,作者选择了“如血的残阳透过硝烟迷雾照射即将沉没的舰船和将士们的身上,使画面染上了一层英雄主义色彩”。画面以隐定的纪念性构图增强了史诗般的基调。画面中鲜血、海水、爆炸形成的水柱,这些都像是为将士送去的花环和赞礼。这一切都形成了视觉的审视和精神上的思考,从物象走向心象。
梁文博的重点历史题材作品《沂蒙六姐妹》表现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六姐妹在战火中救助伤员的情节。在抗日战争中六姐妹主动挑起了拥军支前的重担,为部队当向导、运送弹药、救护伤员等,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成为沂蒙山区的英雄群体。作者当初构图是选择了纺线的情节,但觉得不能体现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后来确定表现六姐妹在硝烟弥漫、风雪交加山区,艰难用担架护送伤员的情景。六姐妹的形象体现了山东妇女的坚强、勇敢、博爱的美德。画面淡雅优美,在战火凝重的场面中六姐妹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和品德,写出了英雄的交响曲。
重点历史题材作品《王尽美与邓思铭》是池清泉与池灏创作的雕塑作品。王尽美、邓思铭是山东参加共产党建党的代表。
王尽美是山东省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领导者,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热爱祖国,始终维护党的声誉,他的忘我拼搏精神和高尚品格,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风范。邓思铭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与王尽美结成为亲密战友。
雕塑作品塑造的凝重而沉思的形象,表现了他们都在思考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深思中蕴含着坚强的暴发力,“君子不忘危”,勇而治国的精神深藏在凝视之中。雕塑语言塑写流畅,繁简有致,是很有表现力的雕塑作品。
岳海波李兆虬的重点题材中国画作品是《沂蒙红嫂》。闻名遐迩的“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的光辉形象。1941年日寇进犯我沂蒙,军民奋勇抗战,八路军战士身受重伤,被哑妇明德英救助,而战士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明德英悉力养护,以乳汁喂养,继而得救。
作者选其最动人的情节喂乳汁场景,红嫂神态安详,手扶垂危的战士,精心喂乳,战士在昏迷中仍紧握钢枪。画面以三联画的形式,中间主体人物,两侧展现虚幻空间,使人意想革命时代的背景。
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基本以写实的表现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写实必须求真,要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就成为历史画的重要课题。现实主义地表现历史,首先要把历史的真实放在首位。杨松沐《孙中山视察黄河铁桥》、王力克《甲午海战1894》、宋齐鸣《铁道游击队》、梁文博《沂蒙六姐妹》、岳海波李兆虬《沂蒙红嫂》等,作者都在收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最后画出大量草图,从中选出较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的画面作为创作的基础。这方面王力克做了大量工作,为了真实反映甲午海战的历史,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观看“甲午海战”电影,并到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实地考察,最后确定沉船就义的场面。
在参展的作品中,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作品比重较大,而且都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和主题思想的把握。像赵旸的水粉画作品《家》表现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一家欢快的情节,这是一件非常有情调的现实主义风俗画,这种有情节风俗的表现风格近几年已被很多人遗忘了,这件作品使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现实主义反映生活的魅力。
韩菊声的中国画作品《远方的客人》表现的是外国友人参加风筝节、观看风筝表演的情节。画面以黄发为核心,以优美姿态打动观众的视线,画面淡雅、轻松,色彩以女士的红挎包和黄头发为突出点,纯度相对大一些,以做为画面的重要视点。作者一改往常的画法,先以小写意笔法加进淡彩,是他的画风一大跨越。
丁小东的中国画《粉红色的旋律》是表现三个女孩在广播室唱歌的情景。画面空静,突出三个孩子认真练歌的影像。孩子的平面造型与话筒的直线、曲线形成面线对比与协调,特别是话筒线的节奏、韵律非常具有优美的律动感,使画面增加了视觉的审美力度。
在参展作品中有两幅肖像作品,一幅是单应桂的中国画《盛装的卓玛》,另一幅是谭智群的《瑞雪》。《盛装的卓玛》塑造了西藏女孩的形象,恬静而肃穆,但又绮罗盛装,用笔轻松,用意笔表现了藏女淑貌惠心,假想含情,生动地塑造了藏女肖像。谭智群的油画《瑞雪》表现冬雪节后迎接新娘,用大红花被和缨络装饰马背,青年农民凝视远方梦想未来,是一幅有民俗色彩的油画。
王玉萍的《银滩玉女》以浅淡的色调描绘海边上的渔女,形象恬静、靓丽,淑貌皎日,寄情在海洋。画面运笔轻松,色调优雅,是一幅唯美佳作。
在参展作品中,表现色彩力度的作品有毛岱宗的《台湾风情》。作品以强烈的红黄主调,再以绿的色块做对比,并以纯白、纯黑做画面的定神针,取得画面的完整。王力克《金色的湖》以色彩结构美而使画面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次参展的作品中雕塑作品有8件,有很大的突破。池灏的《假日》生动地表现两名青年学生在戏嬉的优美动态,是很有唯美特色的雕塑作品。
刘大力的雕塑作品《柳下惠》以象征手法诠释柳下惠的传说。鲁国柳下惠将受冻女子裹于怀中同坐一夜无非礼之事,成为“坐怀不乱正人君子”的典故。作者把柳下惠做成圈椅让女子在“怀里”沉睡,巧妙的象征为雕塑作品增加情趣。《海的女儿》是李振才的新作,以整体的造型使作品增强了建筑感、体量感。丰富的鱼虾和海带等垒成整体的造型,与人物的大块面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对比。海女形象含情无语,是件唯美的艺术品。
李秋地的雕塑作品《我的笔筒》是这次展览中唯一的一件当代观念性作品。在体现主旋律的大展中,观念性作品应是艺术多元化的体现。《我的笔筒》以笔筒中的物件,解释和还原物件的历史和来历,成为有身份证的物件,这使人联想物件与主人的亲密关系,是人的经历和情感的依偎。这样,雕塑由空间引向时间的追忆,应该是具有时空观念的雕塑。白彧的雕塑《高原印象》反映藏族的风土人情,是件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
反映农民工题材的有两件作品,宋海永的《斜阳》和张伟的《石匠》,都是紧扣时代主旋律的作品。
风景油画作品有张洪忠的《月出关山》、张洪祥的《九丈崖照》、陈建华管朴学的《济南城》,都以现实主义的写实画风反映真实的景观。孙岱婵的中国画作品《维和日记2010·苏丹》以三联画形式描绘中国维和部队的医疗队在苏丹与群众孩子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
在这里还要提到有7件学生的作品入选。这些作品体现了山艺的教学成果在学生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画有朱佩之的《静观云壑》、梁逸婵的《江南印象》,油画有温兴兴的《四只小天鹅》,版画有任成捷的《玩具梦》、李硕的《夏夜之恋》,雕塑有丁浩的《身份》、张国召的《古城遗风》,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学生学业功底的扎实、造型基本功和新锐的观念思维。
山艺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是向大展的一次冲击,是一次演练。参展全国性大展,我们从中取得何等的启迪是我们要审思的问题。大展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展,是政府行为,是以颂扬主旋律为主题的展览,把反映时代精神和贴近生活的作品放在主要位置上。作品形式可以有多样性,可以是传统的,也可表现写意,甚至用当代的形式都可能入选,但必须贴进生活,思想观念健康。紧扣时代脉搏、弘扬真善美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追逐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不仅要在作品内容与形式上更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更新,作品的“新”就是作品灵魂。
在创作中要把握好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构图(构成)、色彩、笔墨的形式语言应成为画面的灵魂,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缺欠,还没有把这些原素的规律研究透,我们往往过多地寄托于自己的激情,但往往忽略理性收尾。感觉和理性是一对矛盾,但必须统一在规律之中。刘海栗说:做大幅画最忌一个“散”字。所谓“散”就是缺少繁减、疏密的节奏安排。色彩结构杂乱是较普遍现象,往往忽略了画面主调色的定位。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创作需要努力解决的。
山艺的美术创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来的创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也是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明年全国美展在等待着我们去冲刺。
(供稿:宣传部 摄影:王志军 滕飞 采写/编辑:王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