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3118acm(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正文

【今日头条】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探索科技创新规律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2025-03-06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主动权的关键。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支持、转化渠道、企业参与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积极进展,但现实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关隘重重。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低下。从创新及转化供需两端及转化链条全方面进行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包括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的市场导向不强,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且转化服务能力较弱。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意愿和能力较弱的现象。同时,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清晰,对自身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认识不足,难以与高校科研成果实现有效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席、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原副院刘晓静长期关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低下的现状,并提出一系列关于激励创新、服务转化的建议:

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首先,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把行动统一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上来。建议将成果转化效益明确纳入“双一流”建设或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结果与实效导向,实施差异化评价考核,全面、准确地反映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其次,尊重知识在劳动中的价值体现,突出科技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关键作用,合理体现知识报酬,提高高校科研工作 “冷板凳” 的温度,让科技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成就感。

按照创新链、产业链等多链融合的内在逻辑,更新学科、专业和创新生态布局。首先,建议新增并布局创新转化学科,大力开展创新转化学理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转化人才。其次,加强系统整合布局,打造创新生态。高校应发挥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创新转化实践和学理研究并举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智能时代的创新生态。同时,要迅速展开创新转化工程研究,构建起智能化的新型科研生产关系数字基础设施和多维激励的生态化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下一代 “技术要素流动性增强市场”。

专业平台多渠道协助转化,因地制宜赋能实体经济。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齐为要点、技术要素重组为重点,创新平台为依托,打造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创新供给,赋能实体经济。首先,各大高校在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深度融合方面,应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促进各方在人才交流、技术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其次,创新转化也应因地制宜,避免项目招引的内卷式竞争,造成人力物力特别是创新资源的极度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扶持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三级中试体系”(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解决区域产业配套不完善、转化落地支撑不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展望未来,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提升。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将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宏伟目标。


地址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8220143395406348/?app=news_article×tamp=1741161209&use_new_style=1&req_id=20250305155328A4E35FE96E20367443BA&group_id=7478220143395406348&req_id_new=20250305155328A4E35FE96E20367443BA&chn_id=-3&category_new=profile_all&share_did=MS4wLjACAAAAJwdkzJgTw9vMyCbyqMavNf2uL-nwDunj0ZA5piI5aVXlCuC_KhwrcTbzD51t8RcG&share_uid=MS4wLjABAAAA5nZvKc6bLcmMuHDKzu644d0Q_R6igl2CSK8SdKC-nW4&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16e6d793-0f34-4e46-b735-48d231a38e3d&source=m_redirect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