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3118acm(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2010年9月3日齐鲁周刊:圈外论剑——读王小晖获奖作品《问剑》

2010-10-15  

  一年一度的泰山文艺奖评选揭晓了。王小晖剑扫画坛,一举夺得国画创作头名桂冠。该奖项在空缺了两年之后终于实至名归。
  这幅获奖作品叫《问剑》。

 


 

 


  ——两位身着古装、姿态优美、神情典雅的女子拉开架势,持剑对话;充当裁判的花脸男人眉目朗阔,神威无比。巾帼须眉,阴柔阳刚,构成了画面的多彩壮丽,生动传奇。画面的背景是战旗纷英,铜墙铁壁……好一派古韵遗风,意境悠长。

  一向擅长浪漫抒情、诗意曼妙的王小晖忽然来了一个题材、风格的大转身。
  这是王小晖的画吗?她在说什么?
  《问剑》隐藏着一股强大的气场,似乎不可捉摸,却又扑面而来。
  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剑术更是我们的国粹。这整体一致的符号构成了《问剑》的基本元素。除了题材的重大,在绘画语言的表达上她大胆使用了创新的颜料和技法。这如同中国姑娘穿着旗袍参加西方的盛装晚会,如同用英语背诵《诗经》。

  《问剑》问什么?剑在哪里?剑指何方?
  武人佩剑光宗耀祖,文人论剑忧国忧民。古往今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无不背负着同一个精神使命:论剑、争锋、对话。生生不息,追问不止。每每走到十字路口,他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几乎发出同样的声音:走向哪里?路在何方?
  驾鹤西去的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是王小晖崇拜敬仰的精神偶像,艺术导师。吴老先生说:“现在我经常想,如果鲁迅还活着,在这个环境里,他会怎么样呢?——如果我再活一次,我一定不学画,我要学政治,把国家民族治理好,这比画画更重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倍加怀念的年代。画坛上横空出世的陈丹青,以一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组画》将绘画从工具化的处境中解救出,重新拉回到关注现实、表现人性的现实主义道路上来,他的作品至今散发着荡气回肠的情感力量。
  对艺术家而言,无论现实多么的糟糕、多么的令人失望,这毕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国和土壤,就像陈丹青的出走和回归一样。声音的强大和弱小不仅在于有多少人呐喊,还在于有多少人能听懂它。
  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生活的大众情感,传播精英文化,依然是艺术创作的主流趋向。否则,文化知识阶层的话语权将被置于社会的边缘。
  张晓刚的《血缘》、岳敏君的《攻占游泳池》等作品,带着新生代的思考,别开生面,把剑相向,已经在和世界精彩地对话。
  然而,就绘画而言(不仅是绘画),这样思想饱满、内涵丰富的作品似乎太少了。闲情逸致,小情小调,即使在百花齐放的舞台上也难成气候。
  如同一部《诗经》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诗歌,一个屈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诗人。
  当然,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悲哀。

  人生就是一部心灵史,一部对话史。
  几年前,王小晖曾画过一幅画,叫做《匆匆》(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画面上是两个中年的知性女子,心神不定地匆匆行走,唯有一少女纯净似水,气定神闲。王小晖说,那幅画表现了她人到中年的诸多疑虑和惶惑。
  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和心路历程就像登山一样,走的越远,登的越高,遭遇的内心纠结就会越多。
  到了人生的熟年,王小晖的艺术状态越来越好,各种奖项不期而至。名气大了,画的价值自然越来越高。有人想买断她的画,被她拒绝。她说,这种金钱和艺术的交易方式让她心里很不舒服。恰如贝多芬所说:“公爵有的是,贝多芬只有一个!”

  2009年,王小晖当选为山东女画家协会的主席。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协会要筹办一次女画家画展,然而,为数不多的展费也曾使她陷入尴尬。
  文化艺术的生态从来都是国民生态的晴雨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使文化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上。
  《问剑》不仅表现了作者个体的思考,也表达了一代知识精英群体的迷茫和惶惑。诚如她所说,《问剑》,即是问天问地问个人。

  何止王小晖在问,大家在问,世界也在问。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的德国大厅里,是一大堆德国伟人的未完成的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写着,德国伟人们都无法在自己的国家里完成,因为他们都走向了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的观众在心中完成。并且,他们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里出名的德国人。骄傲的日尔曼民族把自己的民族性放在了世界性的文化互动和开放之中。
  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更有意思:法国正处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请世界观众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甚至,伟大的德国民主革命诗人海涅曾留下遗言:“我死时,棺内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内心落寞的家国情怀早已不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于是,王小晖的《问剑》就具备了世界文化的思想语境、艺术情怀与普世价值。

   在艺术创作上,王小晖的艺术自觉与生俱来。刚上小学,她画的大公鸡就引颈高歌,风靡校园。如今,她已是齐鲁画坛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她本该享受生命熟年的丰收喜悦,但王小晖说,看了法国的卢浮宫,曾经不敢画画了,后来,又特别想画画。《问剑》就产生于这样的创作冲动中。
  就像民族的心结一样,自信、自卑、自怜、自傲,使艺术家在不断地分裂、纠结中挣扎、质疑和前行。

 

  由此,我还愿意把《问剑》理解为王小晖艺术创作的自省和自新。这是她文化的自问与自觉。

  齐鲁周刊链接:

  人民网链接:http://unn.people.com.cn/GB/88607/168805/12605839.html

  新民网链接: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0/09/01/6596455.html

(编辑维护:孙希宝)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