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希宁先生雕像

于希宁纪念馆内景

刚刚落成的梅园
12月28日是于希宁先生去世一周年纪念日,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在长清校区建设了梅园和陈列馆,以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及对山东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日前,记者于长清校区采访了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院长张志民先生,张院长向记者倾情讲述了关于于老梅园、陈列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对于老生前的一些深刻记忆。
于老印象
田俊
第一次见到于老的画是在1996年,银座商城开业,我所在的商场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画廊,在这个画廊里第一次见到了于老的一幅红梅,那时候其实是不怎么懂画的,但是那一株孤高冷艳的红梅下面无法掩饰的热情,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想当然地以为这么一幅画的作者,必是清新脱俗,骄傲而不可接近的人吧。
之后的十几年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见到于老的画,每每被其中的执著和坚强所感动,却一直无缘见到于老本人。直到去年十一月,银座美术馆终于有机会为于老办一场展览,当时于老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所以大家也都没敢奢望他能亲自到现场来。但是开展第二天下午,于老在沈光伟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展馆。穿一件鲜艳的红色外套,面色红润,在场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众星捧月一般把他围在中间。而于老第一句话却是:“麻烦你们了。”短短的一句话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推着轮椅陪他看展览,在一幅凌霄前面沈老师回忆起当时创作的情景,于老眼神清澈宁静,微笑说:“画得不好,让大家笑话。”当时说话的声音很小,相信只有身边的几个人能听得清楚,但是给我的震撼至今难以忘记。一位九十五岁高龄,众人仰慕的艺术大家居然这么谦虚淡泊,怎能不令人感叹!随后,我们请于老观赏了馆藏的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的作品。看画的时候,于老神情激动,甚至一度哽咽,他说:“看到这些画就像见到先师们一样,我很想念他们。”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亲身感受于老的风采,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的宽厚、谦逊、重情重义却令人终生难忘。现在,于老应该是在天堂与他思念的大师们相聚了吧,愿他们安宁快乐,在冥冥中赐予我们力量,以真诚明净的心灵热爱艺术、热爱人生。
近几年,我们银座美术馆也收藏了不少于老的佳作,像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刚刚落成的梅园一样,我们也有了一座于老的小“梅园”。我想,今后会把这些佳作不定期拿出来供大家欣赏,让于老的艺术、于老的“梅魂”永远光耀后人。
(作者为银座美术馆馆长)
记者 孙夕朝
记者:张院长,学院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酝酿建设梅园的?
张志民:新校区建设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新校区占地1200多亩,除了建设教学场所、办公场所以外,我们考虑到在中心湖地区给于老建设一个梅园。当时于老还健在,由于校园一直在建设中,可惜于老生前没能完工。于老去世后,我们决心一定要在于老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建成,今天终于实现了。
于老在捐献给中国美术馆100幅画后,又捐献给云顶集团3118acm60幅,都是一些精品之作。我们就想除了建设梅园,再建一个陈列馆,以及为于老塑铜像。梅园的建设我们一直很重视,先由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和老师们设计,云顶集团3118acm领导反复审核论证,最后敲定以于老的一张画作为整个梅园的构图,按“寻梅”、“望梅”、“访梅”进入到梅园中,里面除了有从南方移植的梅花以外,也有小桥和亭子,整个园林的设计很别致。于老对于山东来说是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也是花鸟画大师,影响很大,同时也是艺术学院的老院长,希望将于老的精神,于老的治学态度让学子们永远铭记。这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记者:这个项目,听沈光伟教授说省委宣传部也给了很大支持。
张志民:省里对于老的事情很关注,很重视。搞梅园的意图和方案离不开省委的支持以及美术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一位已故画家在原单位具有展览馆,又有一块让人们能休闲学习、参观的地方在全国还不多,咱们这里还是比较完整的,对研究于老和他的艺术是有好处的。
记者:您可以回忆一下于老生前跟学生和朋友的一些事情。
张志民:于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育家、艺术家,从学问上更是很全面,做人很符合中国文人的特点,性格更像中国传统的文人,不急不躁不张扬,也有一些老艺术家幽默。于老晚年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医院,好多领导去看他的时候表扬他,他总是说:“我做的还不够,我与国家的要求还有距离,今后还要进步努力。”包括冯远先生来时,他也说:“那些捐献都是交的作业。”于老始终保持这一点,是中国典型的文人,对社会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于老从来没有自我标榜和无原则的吹捧别人,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朋友。
记者:听沈光伟教授说,于老在一次看你的画展的时候,您有一张画,画得很黑,他跟沈教授说:“画黑到透亮不容易,要有这个水平,也要有胆量。”
张志民:我认为那是于老给我的很高的评价了。作为我这个年龄段的,是于老的老学生了,这里面有赞扬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鞭策和鼓励。有次,有个电视记者,给我做节目,也做于老的节目,记者让于老说几句我的画。于老说:“他画起画来老忘了吃饭。”我觉得这个说的太好了,说明了他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那不就是说我废寝忘食和对艺术的执著吗。于老就是很朴实很真诚地说了这样的话。
于老有很多值得我怀念的。我刚毕业的时候,给进修生当班主任,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学生有的比我还大,那些进修生来自全省各地,有的人资历也很深,都提出来说要是能让于老给上堂课就好了(那时于老已经不上课了)。我就去请于老,于老很高兴就同意了,还拿着自己用毛笔写的画论,大约有十几张。我从他家拿来,把教室都挂满了。于老给大家讲完后,还当即画了一张示范画。下课后,那些画论于老也没有接着拿走,说先放在我这里。这一存就是十几年,他自己也忘了。一次,我对于老提起这件事情,又把这些画论给他拿回去,谈了几句话就走了。过了两三天,于老又打电话叫我过去,说送给我两张。原来那些画论他认为有一些写的不是很满意,从里面挑了一张,又写了一张,还题了跋,表扬我是个有心人。于老那时已八十多了,现在一晃又十多年了,于老这种对年轻人的鼓励和爱护,让我一生难忘。
记者:您觉得于老对美术界的贡献是什么?
张志民:贡献太明显了。首先就是美术教育,包括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国画体系的创立和整个体系的把握,这是第一位的贡献;第二就是艺术创作,于老的艺术创作在全国解放以后,都是典型的、代表性的画家,对山东的艺术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全国也是很受瞩目的。于老一生作品丰富,质量也高,在全国也很少见。
以前,科研含量在教育界不是很提倡,但是在近几年,省里开始重视了。其实,真正艺术家的科研,不是出上一本书两本书就是科研,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就是科研,他们对绘画的探索,对前人东西的吸收、探索、再发展这也是科研。科研和艺术实践是分不开的,就像鸟的一双翅膀,没有艺术实践,科研就是空洞的。原始人最初的绘画都是实践,他们狩猎后的狂欢就是舞蹈的出现,记录这个过程就是绘画的实践。只有实践开始了,人们才能逐渐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就会有总结,再有一些人去研究、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那才是正确的。一个教育家、艺术家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度。于老在对梅花的研究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己对梅花的探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有些人重复古人,那是技术,不是道;在古人的基础上守护,继承发展那才是得道。于老的双钩白梅和红梅,以及枝干的表达都有自己的独特技法,我认为,于老就是一个得道者。他很注重写生,很多次去探梅访梅,他真正把梅花当朋友,当良师益友。古人有“梅妻鹤子”之说,现在看来就是一种和谐。把山水景物,当作自己的家人,很符合现在的环保、和谐观念的。
记者:作为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的院长,国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您从于老,包括一些近现代书画大师的治学、从艺经验上,有哪些体会?
张志民:我们也要有于老那种当年对梅花的探、寻精神。说实在的,我有时候喜欢单纯的用笔和率真的用笔,但是你喜欢并不代表就是唯一,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个人的喜好不能带给学生,更不能强加给学生。过去我也喜欢吴昌硕、齐白石,给人的感觉是用笔畅快,很吸引年轻人,但是更注重写意的东西,写生的成分少了,写生的成分少了就缺乏亲切。有时候我画一批画,用抽象来表现,也很好,但是从亲情和内容来讲又是有缺憾的,我就会又换一种方式,比如太行山的写生那种浓重的情趣。于老的画能体现大自然中的一些景物,能从他的画中看到情趣在里面,吴昌硕的画里就看不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不同的东西公正地摆出来,光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是不行的。好东西是各式各样的,吴昌硕纯文人画的东西很好,于老生活化的时代感的也好,就像大红袍和上等的铁观音,都很好。这才是教育家的心胸和学者的心胸。苏东坡的诗好还是白居易的诗好?都好。只是风格不同。我们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有这样的老先生是我们的福气,我们为他建设梅园、纪念馆都是应该的,山东这样的老先生再多一些就好了。我们下一步有条件了会进一步为老先生们做一些事情,让后代感觉我们能做点承前启后的事情,我们就知足了。
链接http://60.216.0.165/new/fangzheng/shdshb/html/2008-12/29/node_262.htm
(编辑维护:孙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