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老最后的画作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作
2007年12月28日夜,接光伟电话,得知于希宁先生走了。窗外是今年最大一次寒流的风声,在默哀中,我祈愿于老安息!
虽是同乡,作为晚辈的我,从小生长在异地他乡,因此与先生接触不多。而先生的画作却给我留以深刻印象。先生虽恪守古文人画诗书画印合璧的模式,题材也同是花卉果蔬,但一读其画便顿感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不仅不落古人窠臼,而且与前人亦不相同。画中的青春活力,属于另一时空。我常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使高龄的于老在他的画作中,迸发出这种活力,而毫无老态龙钟之感?”后来有机会拜读到他的诗句“贤者保身参哲理,既求尊己必尊真”、“凭持国魂怡笔墨,画魂深处寓人魂”才逐渐感悟到于老的不同凡响之处。
于希宁先生真诚地信奉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并持守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坚定地树立起“国魂、人魂、画魂共一心”的实践理念,真诚地在一生中实践,打造一个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锲而不舍地投入艺术探索。信念,对于老而言,不是虚词,而是持之以恒的人生目标和实实在在的作为。这种实践铸就了他令人赞赏的高尚人格,使他的人生变成了一种艺术,其作品也自然散发出鲜活的青春气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书画的笔墨不是一般的艺术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灵的肉身化。于希宁先生以他毕生的经历与艺术实践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人即是画,画即是人。“天人合一”在中国的艺术行当里是人人皆知的四个字,但真正信奉这四个字、领悟其内涵并毕生实践的人却不多。因为这并不是仅在作画时达到忘我境界这么简单,它难就难在,浮华的喧嚣之中,不受世俗的种种诱惑,而将人道(德)与天道合一。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境界。而中国书画的笔墨语言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绘画语言中最为敏感的,也是最无法欺世的,是生命的印痕、是“肉身化”的特殊语言。使用笔墨,不在于描写什么物象,而是在写作者的人格品位。书画作品,便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是灵魂的自画像。这便是“写心”的本质。
于希宁先生的作品是动人的,源于他的人格之动人。
(作者为著名画家,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编辑维护:孙希宝)
链接:http://jnsb1.e23.cn/html/jnsb/20080106/jnsb3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