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柯天铸定 于希宁
2007年12月28日,95岁高龄的恩师于希宁先生走了。是日,济南下着小雨,北京飘着雪花,天公和泪湿衣衫的人们一样的心情。我们在北京的一批老弟子互相传告着这噩耗,商量着怎样为老师送行,听说老师有不送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的遗愿都犯了难……我默默地朝千佛山祷告:于老师走好,走好!你永远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永远……在弟子们的簇拥中盛开着一株苍雄璀璨的老梅!
50年前,我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开学后,即并入新成立的山东艺术专科云顶集团3118acm。是年先生45岁,任美术科国画教研室主任,1962年已擢升为副校长,几无暇任课,我们这一届只盼到了先生的篆刻课。因此,我们时常带着画作晚上到家里去打扰他。老师爱生如子,从不推辞,点评作业之后,每每嘱言注意综合学养。实际上这已成为山东艺专主导的学风,弟子们终身得益于此。我们知道先生亦迷于美术史,当年临摹的永乐宫壁画(局部)范本即于老师考察所得,这对我终生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1960年代初,先生已进入花鸟画第一创作盛期,形成了清雅劲爽、文思内涵、新意盎然的画风,其中部分作品曾于1962年秋陈列于教学楼,弟子们彻夜临摹,如获补美食大餐之快,足见于老师的魅力。
1963年,我毕业分配至新疆,曾向老师汇报工作情况,老师赐以长函,从思想、生活、学习诸方面谆谆嘱咐,其情深有过家父。后来发生了“文革”,彼此失去联系。1973年,我回山东探亲时去拜望老师,老师显然已苍老了许多,原本就稀疏的头发已变花白。一位刚步入艺术创作盛期的艺术家无奈放下了画笔,看得出他内心的悲凉。好在时有老学生去看望,油画专业的老同学也对他照顾颇多,这种跨专业的交往最见师生真情。
1978年,我和师兄刘龙庭一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班。一下子录取两名于先生的弟子,北京美术界对于老更是敬爱有加。从此,师生情谊建立在了更高的学术层面上。先生时常来京,当面切磋,学生亦直言。先生在山东身兼数职,仍勤奋创作,创造了平生第二艺术盛期,为新时期最具活力的花鸟画家之一。他给我们的来信中时常谈到身乏体病、力不从心之状况,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虚心听取老学生的批评意见,畅言其推陈出新的“深化”、“寸进”心得,“只要天假我健寿,20年计划这一志愿必定完成”的信念。老人是想听听学生的真话,而我总是把老师的每一封信当做新的一课来拜读。目前,我已集到于老致各弟子函数十通,他老人家可能不一定都记得,本拟附于《于希宁论艺术》之后面世,惜未付梓,先生已西去。
1988年,先生来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休息日来寒舍便餐。饭后问其打扑克吗?言否;问其下象棋、围棋吗?言“不会”;问其打麻将吗?言“更没摸过”。老师主动表示为学生画画,令人喜而惶。此画即其精品《水墨花竹卷》。此画曾赴美展出,美国收藏家欲购而被婉拒:“此为友人所作,不售。”
更使人难忘的是于老亲自为学生策划展出。一是1993年为分配到青海的老学生王广才在山艺办画展,二是为我1996年在山博办书画展,于老均亲撰前言,参加开幕式、座谈会,并出展览资费。2006年于老已95岁高龄,老同学齐辛民在济南办画展,于老闻讯后乘轮椅主动去看。他是看到老学生的成绩高兴,对于一位美术教育家而言,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收获桃李。
1993年,我作为中国美术代表团的一员到日本访问,在日中美术研讨会上作题为《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的演讲,事后发表于刊物。于老逐字审阅并加眉批,与老学生商榷关于“一画”、关于“写意”等问题的看法。至今,我对“写意” 的观点即深受张茂材老师和于先生的启发。
1996年,我在山东办书画展时,为山艺三度讲座计10余小时。有一次讲到半夜才发现老人家竟在台下一直听到底,全校师生遂无一人离席,为此我深为感动。云顶集团3118acm要给讲课费,我受母校老师之教育多年,报答还来不及,亦效师痴,不知钱为何物,遂婉辞讲课费。
近30年来,我一直在中国美术馆工作,三度接待于老办个人画展。他每次都给馆里捐画,至2005年捐赠作品展,计捐赠100件精品。馆里出版的第一本捐赠作品集即属于老。2005年3月21日,他老人家在捐赠作品展的答辞中说:
20年前,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20年的工作计划。计划有了,就要一步一步去落实。10年前我又在这里举办了第二次画展,是自己10年的一个总结和汇报。今天是我工作计划的第20个年头,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馆又为我主办了这个展览,我非常感动。这是我的作品的捐赠展,也是一个汇报展,是我的一份答卷,及格不及格,请大家来评判。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希望大家对我的画能够讲真话,多批评,只有这样,我的艺术才能进步。
这就是于老的形象,这爱国义举,正是其国魂、人魂、画魂“三魂共一心”的最终体现。这不仅给妄自尊大的狂人们上了一课,更为许多大师级艺术家效仿,近年的捐赠热与于老师的榜样总是有联系的。
于老师的亲属告诉我,他临走的前两天夜里说了一夜的“胡话”,我问说什么,答曰:“听不太清,总像是在讲课。”此正是为人师者职业情结的自然显现。这就是于老师,永远的恩师。
(编辑维护:孙希宝)
链接:http://www.ccdy.cn/pubnews/524135/20080103/533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