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士闪 郭永军 摄影 徐延春
你有“寒食节”斗鸡蛋的经历吗?你曾见识过乡村里娶媳妇的热闹吗?那伴随除夕鞭炮声出锅的饺子,是否还在你心里氤氲着温暖的热气……斗鸡蛋、闹洞房、放鞭炮、吃“扁食”,这些民俗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曾是这样紧密相连、水乳交融。民进山东省委、山东民俗学会、济南市教育局联合本报,共同发起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一篇篇鲜活的稿件如期而至,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乡俗画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昨日,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民进山东省委秘书长郭永军,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教授张士闪两位民俗学者来到新闻大厦,与记者聊起了这次征文活动。不知不觉中,话题延展到对民俗现象的回忆及思考。记忆里的民俗美好而温馨,谈及当下民俗传承则又不免喜忧参半,一上午的漫谈,亲切而自然。
引导青少年
关注身边民俗
记者:“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受到各界关注。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关注身边民俗、珍视传统良俗的良好氛围,征文这种形式是最直接、最便捷的。
张士闪:是啊。今年是山东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用征文形式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生活层面的表现。这也是对学生的学风和文风的引导,因为写自己身边的民俗,光靠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不行,没有观察、体验和思考根本就写不好。
记者: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许多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对其进行发掘与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郭永军:我们这代人正经历着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这种变化速度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我们小时候用过的农具,现在回农村老家就很少见着了,曾经熟悉的许多习俗都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对于许多文化遗产,现在多用“抢救”这个词,就是因为消失得太快。过去我们曾过多地强调“破旧立新”,其实应提倡“护旧建新”、“托旧布新”。
记者:山东是民俗大省,在青少年中掀起关注民俗文化的热潮,实际上是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积极性保护。
张士闪:在高校和中小学中开展民俗教育,我们山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前几年,在省教育厅与省社科联的支持下,山东民俗学会组织编写了《领略山东民俗》《山东民俗》等中小学乡土教材,效果相当不错,而面向我省高校进行的民俗文化系列学术讲座业已成为传统,单是今年就已举办了20多场,很受欢迎。
这次征文倡导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民俗现象着眼,结合该民俗在当地的历史源流与现实传承状况,秉实而书,有感而发。实际上,我们是在向家长、向云顶集团3118acm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家乡或旅游地进行一定的民俗专题调查,有条件的云顶集团3118acm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外出,定期地到好看好玩的民俗生态区进行体验调查。
记者:目前所收到的征文情况是怎样的?
张士闪:从已收到的征文来看,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信仰禁忌、工艺技能、歌舞乐戏、岁时节日、故事传说等多种民俗事象。孩子们文笔朴实,满含感情,虽不免稚气,却别有一种清新气息。那是一种与专业民俗学者迥然不同的眼界、文风,读起来很有趣!
充满生活气息的
乡俗画卷
记者:民俗是由我们祖祖辈辈在生活中沉淀而成的,它表达、传递着人们对于世界、人生的理解,同时也赋予生活以意义。
郭永军:民俗总是以生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质,这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民俗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义,民谣、压岁钱、斗鸡蛋、点面灯……这些民俗活动曾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我们常说,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民俗告诉我们,原来幸福也可以这样简单。在没有电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生活得这样快乐、充实。
张士闪:民俗现场对于孩童的刺激极为难忘,甚至刻骨铭心,这与翻书、读图、看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菏泽穆李庄有一个“面人李”李芳清,是远近闻名的面塑传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济南历城二中的刘天佐在《我与“面人李”的故事》一文中,记载了李芳清专门为他制作面人“肖像”的场景,整个过程充满了神奇与温馨。安丘八中的范国燕看着妈妈蒸制可爱的“十二月灯”,感到自己心中“开出了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潍坊广文中学陈立的《念月谣》,则将中秋节的传统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丁留振在《求雨》中描述了鲁西南地区“求雨”仪式的大致过程——扫坑、哭坑、焚香还愿、扎制扫云娘娘等,既是一幅幅历史剪影,又是一道动态的乡村风景。
文化是庄稼,
民俗是土壤
记者:近年来,国内“民俗热”逐渐升温,但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以及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国民教育体系中民俗资源的转化机制研究明显不足。
张士闪:民俗,是人们在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完形的地方性文化建构。历史上,官方文化、精英文化曾经使民俗文化长期埋没,近年来流行的对于商业利益的单极化追求,又在另一种意义上破坏了民俗文化生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短视现象是非常有害的,它往往以人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换句话说,我们在单纯的经济意义上可能是成功的,但在保持良性文化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则是失败的,而且一旦破坏就很难挽回。山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他说,山东民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主体部分——文化是树,民俗是根;文化是河,民俗是源;文化是大地上的庄稼,民俗是庄稼扎根的深厚土壤。就此而言,我们理应多关注民俗,多在体验中“传承”民俗。一个艺人是不可能永久存活于世的,书籍、图片的记录也只是一种静态保护,我们应该想办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优秀民俗的种子,这才是对于我们民俗文化的深层保护。
良俗要保护,
恶俗要变革
记者:民俗文化中积聚着民众的集体智慧,承载着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很多民俗都有益于美德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但世易时移,有些民俗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
郭永军:民俗中也有良俗陋俗之分,因此存在着一个文化保护和移风易俗的问题。譬如我国各地都有类似让新娘子“尝生”的习俗,或是面条,或是水饺,故意煮得半生不熟的让新娘尝。问:“生不生?”新娘子要答“生”,大家就会心一笑,喜气洋洋。“尝生”不仅蕴含“早生贵子”的祝福,也是有意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闹新房”的习俗也是具有这种意义的,但在一些地方已脱离了贺喜祝福的本意,而蜕变成一种低级庸俗的闹剧,这种民俗的“异化”就不可取了。还有的地方,特别讲究葬礼仪式的繁复、排场,形成了“死人累活人”的怪现象。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民俗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民俗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地调整自身、拓展疆域。如何弘扬良俗,抑除陋俗,让民俗在今天获得新的活力,值得我们细思、深思。
张士闪:我们在征文中发现,孩子们对民俗现象天然地具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精神。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的代维从“爸爸不磕头不回家”的记忆出发,对老家年俗、葬俗中频繁的磕头仪式感到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应记住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非要磕头吗?像城里的人们一样鞠躬,不是很好吗?”济南舜玉小学的侯同佳,有幸在微山县乡下亲身体验了一回“送火神”的仪式,兴奋之余,忍不住想对这一风俗做个改进,“送火神可以,但不要去烧原野里的枯草,那多容易导致火灾啊,而且枯草烧起来烟雾弥漫是有害环境的”,表现出当代少年对于环境保护所特有的敏感。博兴县第一小学舒在荣以前曾将“乞巧饭”误认为是“七巧饭”,直到在一个寒食节之夜体验了一回,才真正领略到这一习俗在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胆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并意识到它对于现今独生子女而言是别具教育意义的。
郭永军:有的民俗,它的意义不是显在的,而是潜在的。比如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再如亲戚之间的年节走动,“泰山石敢当”石刻的设置,秃尾巴老李故事的讲述,正月里来跑竹马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系人心、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作用。
张士闪:我们生活在民俗中,往往是如鱼在水而不自知,对于民俗文化的由来与意义缺少一种理性自觉。引导青少年关注民俗,不是让他们放弃现代的生活,而是调动他们以文化持有者的身份和眼光去审视身边的生活世界,关注文化现实,提升文化自觉。就此而言,这次征文活动虽然是指向青少年,但又何尝不是面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民俗保护总动员”。
“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征文将继续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展开。本次征文共分为两组:大学生组以论文、调研报告或散文、杂文为主,字数在2000字左右;中小学生组字数与体裁不限(诗歌、小说除外)。邮箱地址:sdminsuxuehui@yahoo.com.cn;也可邮寄至济南市舜耕路46号齐鲁文化会馆八楼山东民俗学会,邮编:250002。投稿人须提供真实姓名、所在云顶集团3118acm班级、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资料,并在邮件主题栏或信封正面注明“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征文”字样。征文截止日期:12月31日。
链接:http://xinwen.qlwb.com.cn/display.asp?id=2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