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臧文涛
张洪忠教授的油画很有名气,也很有成绩:全国美展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界的“奥运会”,从第七届全国美展开始,张洪忠一届都没落下,《冬至》、《重阳》、《薄暮》、《荒城》先后在这个全国性的美术舞台上亮相,其中《重阳》获得了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优秀奖,其他在大大小小的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入选和获奖的就无法统计了。与作品相比,张洪忠的名字却不算如雷贯耳,在朋友的眼里,“这人太低调”,“不善于炒作自己”。采访张洪忠之前,记者想在网上搜索一些资料做做功课,却一无所获。比起很多画家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张洪忠多少显得有点儿“另类”。
近日,记者到张洪忠教授的家中拜访,在他简朴的客厅兼画室里促膝长谈。对面正在装修,噪音不断传来,张洪忠听而不闻,话语中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安静。面对记者,张洪忠十分随和,但话依然不是很多。谈到宣传炒作的话题,张洪忠笑着转而谈其他。
从舞台美术
到油画创作
张洪忠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娃,从工厂环境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喜欢美术。“文革”开始后,宣传画需求旺盛,张洪忠当时还在上小学,喜欢画画的他开始大展身手,用油漆在工厂的宣传墙上尽情挥洒,这也为他后来走上艺术道路打下了基础。1971年,张洪忠考入五七艺校(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的前身)舞台美术专业,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并毕业留校。当时,样板戏演出的需求很大,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张洪忠承担了云顶集团3118acm几乎所有的舞台演出任务,他说:“那几年整天有演出,山东各地都跑遍了。”每到一个地方,张洪忠在装完台后,就在演出地点周围找个地方画画去,舞台上的热闹与喧哗他充耳不闻,完全沉浸在个人的艺术天地里。
由于工作需要,喜欢画画的张洪忠一直做着舞台美术,直到1981年,才转向绘画教学,教学之余同时接受在职教育。“总算混了个学历。”他调侃地说。1993年到1995年,好学的张洪忠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与大部分油画家不同,他没有选择研修油画的本行,而是去学习文艺学。这又是一个“另类”的举动。张洪忠说:“画画的同时,我一直喜欢思考,喜欢把自己积累的想法写出来。写着写着就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所以很想加强一下这方面的学习。”
绘画与理论“左右开弓”
在北师大两年的学习让张洪忠受益匪浅,这也让他后来的理论研究颇有斩获,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各学术刊物上发表,专著《19世纪俄罗斯精神的民族寓言——论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与学术论文《有关油画色彩的几个问题》分别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社科类科研成果二等奖。
张洪忠是个油画家,能写出上述有关油画的专著和论文虽属不易,但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竟然对国画也颇有研究。记者曾在一份学术刊物上见到过张洪忠写的《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嬗变看文人画的存在形态》,这似乎与油画毫不相干吧?张洪忠表示,研究文艺学后,他对文人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洪忠向记者透露,他的新作《山水艺术与文人精神》即将出版,这也是一个省重点科研项目。
谈到这里,记者不禁好奇,绘画与理论研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且绘画需要感性,理论研究却必须非常理性,张洪忠是如何做到二者兼顾的呢?张洪忠笑了:“这确实很矛盾。这些年来,我一直处在一种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状态中。一段时间专心创作,而另一段时间潜心研究理论,比如今年我就没怎么画画,现在新书基本完成了,我准备好好画上一阵子。”
原来,“左右开弓”也并不轻松。不过,绘画与理论其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张洪忠说,他在绘画时经常心思一动,萌生出一个念头,就赶紧记下来。时间长了,这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对他的理论研究很有帮助。
画如其人
常言说“画如其人”,这四个字用在张洪忠身上再恰切不过了。
没见到张洪忠之前,他极具个人风格的画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洪忠的油画与主流风格迥然相异,大面积使用灰色,很少出现鲜艳的色彩,整体感觉非常内敛。张洪忠坦言,他刚画画时风格并不是这样的,很长一段时间对印象派的画法情有独钟。形成如今的画风,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张洪忠开始对自己的油画创作产生不满,很想改变。“当时就觉得,按西方的路子走肯定走不通,经常有种词不达意的感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张洪忠选择了如今这种中国味道很浓的画风,虽然技巧还是西方的,但骨子里的东西是中国的,更加符合自己内心的感觉,让张洪忠感觉画起来非常舒服。多年如一日坚持自己内敛的画风,张洪忠表示,今后应该也不会再变。他说:“现在的这种风格最能表达我的内心情感,我会坚持下去。画画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千万不要冲着展览和市场画画。”
一生最爱沂蒙山
除了画画和教学,张洪忠最喜欢看书,中国诗词让他手不释卷,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都背一句古诗词,他希望学生们不要丢弃这笔先人留下的巨大财富。
张洪忠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爬山,最喜欢爬的,就是咱们山东的沂蒙山。一提起沂蒙山,张洪忠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他说:“我大部分的画都是在沂蒙山画的,直到现在,我还是每年都要去沂蒙山。”张洪忠回忆说,小时候看不到书,只有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一本破似棉絮的《红日》,从此,沂蒙山的崮就成了埋在他内心深处的遥远的圣地。自上学至今,他写生去了不知有多少次,几乎转遍了蒙山沂水的沟沟壑壑,逐渐感受到了与书中不同的沂蒙山。
张洪忠说:“我在沂蒙山写生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沂水的王庄,住了近两个月,从中秋住到下雪,开始隐隐约约感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东西。当地的人们并不在乎人为的历史,而是以平常心来对待所遇到的一切。他们表面平淡的背后隐藏的是精神和情感的化解不开的粘稠。这是庄稼的收种、日夜的交换、寒暑的轮回所孕育出来的,与其他都无关。”
当绘画圈里现代、后现代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张洪忠仍然眷恋着沂蒙山泥土的芬芳。他说:“跟上时代固然能带来成功和满足,但我宁愿守住自己的家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人们兴高采烈地享受现代的时候,不知道离自己的家园越来越远。现代可以满足人的一切欲望,但现代没有诗。沂蒙山是我梦中的家园,使我钟情的不再是熏染过童心的硝烟,而是在荒草野坡、茅屋断垣中藏匿着的那份宁静和平淡。”
胸怀博大而内敛朴实,内心丰富却并不张扬,张洪忠给人的感觉,正像他最爱的沂蒙山。
■人物名片
张洪忠,著名油画家,毕业于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结业,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绘画作品分别入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全国性展览。其中《孟良崮》获中国油画大展银奖,《重阳》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研究》等全国各专业刊物。其中《有关油画色彩的几个问题》及专著《论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绘画》分别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社科类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