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3118acm(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近期各大媒体对我院往届毕业生报道情况(倪萍)

2007-07-25  

沈阳晚报:久违倪萍“变脸”苦难民工 颠覆也很快乐 


 
 


 

    4月13日11时45分,电影《泥鳅也是鱼》在北京中影电影院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该片由杨亚洲执导,倪萍、潘虹、倪大宏共同主演,曾在去年举办的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艺术贡献奖。该片将于明日(4月15日)在全国上映,这也是倪萍在长时间淡出公众视线后的首次“复出”。

    昨日《泥鳅也是鱼》首映式结束后,本报记者对倪萍进行了电话采访。角色要颠覆性的无论是《美丽的大脚》中的乡村女教师,还是《浪漫的事》里的离婚女人,以及这部《泥鳅也是鱼》中的民工泥鳅。倪萍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与她本人反差极大。对此,倪萍甚至感到骄傲,她说当年张国立曾断言,哪个导演找倪萍拍戏都肯定赔,因为她的主持人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所以,倪萍一直希望尝试完全不同于自己的角色。倪萍觉得自己做主持人那么多年,完全是在演自己,所以她更渴望在电影中体会到别人的人生。立下了这个原则后,倪萍就很注重剧本,特意选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泥鳅”活得有尊严影片《泥鳅也是鱼》,讲述的是女民工泥鳅(倪萍饰)带着两个孩子,到城市中艰难生存的故事。接演这部影片时,导演告诉倪萍,要演泥鳅这样的角色,一定得降下身段,不要伪善地表现善良同情关怀。倪萍于是力争让自己“成为”民工:每天晒太阳晒得黝黑、手被石灰烧烂了一大片……还有一场戏,泥鳅把手伸进泥水中寻找金耳环,没想到因为井下电源漏电,她险些被电死……说起拍摄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倪萍没有一点怨气和不甘,她认为:“我从内心深处尊敬泥鳅,她不是弱势群体,比我们活得有尊严。”话筒已装进兜里在公众眼中,倪萍是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王牌主持人。在主持生涯的巅峰时期,倪萍选择了激流勇退,转行到完全陌生的电影业。对此,倪萍说,“我希望观众尽快忘记我,这样对我塑造角色会比较容易。”倪萍还希望给新人留些空间和机会:“春晚不能再主持了,观众看我也看够了,我相信现在台里的主持人都能把春晚主持得很好。”倪萍说自己现在对主持工作特别打怵,除非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去年倪萍只主持了一台晚会,就是金鸡奖的颁奖典礼,她准备得特别充分,把每个演员的背景资料都牢记在心。从前拿主持当工作的她已经把主持当成了一种生活,“以前我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特别能煽情,而现在我特别能沉得下来。”“我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主持,话筒已经装进我的口袋里、心里,不像以前那样老是举着了!”《泥鳅也是鱼》剧情离婚的农村女人泥鳅,带着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男泥鳅一直试图说服女泥鳅与他“晚上一起睡,一起过上好日子”,但是女泥鳅始终不能接受没有真爱的生活。经历了磨难、伤痛、恐惧、威胁后,两人开始相依为命,靠着心中爱情的暖意在风雪中走向明天……

    【主要经历】●1976年毕业于青岛39中●1982年毕业于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戏剧专业●1982年7月毕业,分配到山东话剧院任演员●1983年被定为国家二级演员●1988年任中央电视台业余节目主持人●1990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记者、编导、制片人、高级编辑●200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

    【电影作品】

    《梅岭星火》(1982年)《流泪的红蜡烛》(1983年)《祁连山的回声》(1984年)《美丽的大脚》(2002年)《两个人的芭蕾》(2004年)《泥鳅也是鱼》(2004年)《雪花那个飘》(2005年)

    【电视剧作品】

    《中国姑娘》(1987年)《那五》(1988年)《雪城》(1988年)《浪漫的事》(2003年)《天高地厚》(2003年)《大浴女》(2005年)

    【话剧作品】

    《决战》、《王昭君》、《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华夏时报·华夏网 : 记得主持中的每一次落泪
 

    ■倪萍说自己不值得报道,“做也没人看”;见还有摄影记者,倪萍又说自己“不上相”
    ■她以主持人成名,曾主持过十几年春节晚会,她就是那个年代主持人的象征
    ■她最早的职业却是演员,而且,她演的都是苦难的女人
    ■现在,不当主持人的她又开始演戏了。主演《泥鳅也是鱼》时,在一场戏里,倪萍的手在烂泥里泡了三天,被泥中的石灰烧烂了一大片
    ■她的很多电影被得到肯定,但她基本上不看自己的片儿,她说:我是一个不敢看自己的人
  
    大狗小狗都要叫
  
    这句话据说是契诃夫说的,大致意思是说存在就要出声。
    如今大家都很会叫,但是有的声音听得到,有的听不到。听得到的不用说了,诸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郭德纲、《无极》等等,很多。但听不到的一定更多,多得多。
    寻常人家不必提了,就连备受关注的娱乐圈,也有许多叫声被淹没。导演杨亚洲拍的新电影《泥鳅也是鱼》去年在东京拿了奖,但是至今国内知道这个片子的人,肯定远没有同时在东京参会的《千里走单骑》多。毫无疑问,张艺谋肯定是声音更响的那个名字。
    不过还好,杨亚洲手里还有牌——电影的主演倪萍。倪萍本来属于被太多人听到的那种声音,以致她都不再希望被人听到,因为这对她自己、对别人都近乎是种负担。但是,当他们发现需要被听到的时候,加上倪萍的声音却仍不够大。这其实也正常,几百万的投入跟上亿的砸钱,根本就不是一个玩法。
   倪萍说,现在很多事情都能说明白,惟有电影票房的事说不清楚。她还不懂,那么巨大的成本投入,回收的风险不是更大吗?可他们的《泥鳅也是鱼》虽然因为卖到了国外,投入回收没有问题,但在国内的票房却前途未卜。
   曾经是万人焦点的倪萍,或许更能明显感受到这种落差。在为小成本电影风险低庆幸的同时,她也有点遗憾,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努力的成果。不过,对这些倪萍的态度却很平静,她平静地接受没有获得最佳女演员,平静地服从投资商的宣传安排,然后平静地回去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所有人都在叫时,注定每个人能发出的分贝不会是公平的,所以倪萍或许是明智的,不论声音大的时候还是声音小的时候,她都一如既往。
   好在现在不光是大片的制片商喜笑颜开,长安剧院的京剧也场场客满,小剧场的话剧也不乏看客。应该允许大狗小狗都能叫出声,另外,也要准备好没有被听到。

    一见面,倪萍就说自己现在最不值得报道:“做也没人看。”
    听说还有摄影记者,倪萍更说自己这个年龄已经不适合上照片:“我也不上相。”说归说,不论采访还是摄影,倪萍都很配合,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没有人不知道倪萍,被万众瞩目了十几年,以倪萍的知名度,她也似乎确实没有在媒体上露面的需要。不过,这只是倪萍刻意回避曝光率的原因之一,此外,她还有自己的理由。

    拍戏,一套衣服穿50天没换过

    倪萍肯抛头露面纯粹是见义勇为性质,是为了宣传她担任主角的新电影《泥鳅也是鱼》:“要不是为了投资商,一辈子也不会接受采访。”
    时下的采访,让倪萍觉得和她十几年前开始做主持人的时候差别太大了:“那时候人家不愿意说,还帮着人家。”倪萍形容如今的媒体,把人扒了皮还要见血,然后还得让筋露出来。这些话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前一段关于倪萍婚姻生活的一些报道,不过倪萍似乎对此有一种习惯的平静。说这些的时候,倪萍连说带比画,显得很轻松,好像和自己不相干,但这显然是她不愿意多露面的一个原因。
    再次成为演员的倪萍觉得二十多年来什么都变了。1980年,倪萍主演的电影《女兵》拍完后轻轻松松就收回了50万元:“那个时候钱那么值钱……”可现在,在倪萍眼里投资商“可怜死了”,所以倪萍挺身而出做自我牺牲:“要是因为我出来能多卖几张票,那义不容辞。”
    好在倪萍可以不用太担心了,《泥鳅也是鱼》现在成本已经收回。去年10月,《泥鳅也是鱼》糊里糊涂地参加了东京电影节,拿回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导演杨亚洲一到日本,组委会的人士就告诉他,你就等着拿奖吧,等着倪萍拿最佳女主角吧。但是,倪萍最终没拿到最佳女主角,这个奖项颁发给了另外一位中国演员——84岁的金雅琴。据说评委到最后一刻还在犹豫,倪萍肯定没的说,但因为老太太演得也很好,而且岁数又大了,这是个平衡的结果。
    拍摄《泥鳅也是鱼》时是北京最冷的两个月,倪萍的剧服整整穿了五十多天都没换过。在一场戏里,演员全部在真实的井下工作,脸上头上抹着烂泥,倪萍的手在烂泥里泡了三天,被泥中的石灰烧烂了一大片。另一出戏是倪萍寻找丢失的耳环,没想到井下电源漏电,倪萍刚把手放进泥水中手就抖了起来。导演吓出一身冷汗,倪萍倒没怎么在意:“我们一闭眼倒没事儿,导演、投资人拍了一半演员没了,岂不是又要浪费一大笔钱。”

    她演的,几乎都是苦难的女人

    倪萍以主持人成名,但她最早本来是专业演员,一篇文章这么介绍她的演艺成绩:“倪萍扮演的角色多数都是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这似乎是演员倪萍留给大家的普遍印象。还在当主持人的时候,李少红就想请倪萍演《雷雨》中的繁漪,都化装试镜了,但最后没演成。
    繁漪虽没成,但悲情女人的形象成了倪萍的基调。倪萍在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女兵》中就是一名女战士,此后直到进电视台之前,她的角色不是女战士,就是女知青或农村姑娘。2002年,重新成为演员的倪萍的第一部电影,演的又是一位山村女教师。连倪萍自己都说不上是怎么回事,“全找我演苦难的人”。其实也有人请倪萍出演公安局长、检察官之类的角色,但倪萍慎重考虑后,选择了现在的角色。很早张国立就对倪萍重新演戏有过断言,大意是说谁选演员要是用倪萍就死定了。原因很简单,大家对主持人倪萍太熟悉了,她的形象已经定型。
    倪萍相信张国立说得对,因为这一点她自己最有体会。倪萍上出租车,司机问:“是倪萍吧?”倪萍回答:“不是。”司机一听声音:“肯定是。”倪萍去买东西,人家一个劲问:你怎么走路来的啊?你不是开白色奔驰么?可倪萍没有白色奔驰。
    在电视台十几年,倪萍发型都没怎么改过,偶尔稍稍有点变化,立刻会引来大量观众来信、来电的质疑:“管着你的人太多了。”
  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倪萍,这促使倪萍选择了和主持人形象尽可能距离远一点的角色——《雪花那个飘》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泥鳅也是鱼》中来京打工的农民工女泥鳅,而且经常操一口方言。
    拍这部电影前,导演要求倪萍的脸要有那种红红的晒斑,开拍前倪萍跑到宁夏待了半个多月,每天都抬着头让大太阳晒。电影开拍,倪萍60多天依旧天天在太阳下晒,硬是不化装就有了西北人的肤色特点。倪萍倒不是有意要找罪受,只是认为“好演员都特别聪明地知道要向角色靠拢”。并且倪萍觉得这些付出很值得,“这是多少年后能够留下来的东西”。

    她说,自己是个没理想的人

    和二十多年前演戏的时候相比,倪萍还是感受到了现在的差别。那时候拍电影的人少,演电影不得了,“选上了跟上太空一样”。当时因为设备落后,只有摄影师能在取景器里看见拍摄的效果,连导演都看不见,拍摄结束后,总会有20%到30%需要重新拍,“所以摄影师特别牛”。
    现在演员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牢牢背住台词了,自己发挥的余地比较大,演戏时“想说什么大约差不多都可以”。不同的地方还很多。说起来,倪萍是老演员了,可复出后拍第一部电影《美丽的大脚》的时候,导演让她多看袁泉的表演。袁泉比倪萍小十几岁,但一到袁泉排戏,倪萍就老老实实地远远看着,因为近了怕干扰她。袁泉眼神、肢体的运用,给了倪萍的表演很多帮助。等到倪萍意外拿到金鸡奖时,除了感谢导演,倪萍还特别感谢袁泉。
    应该说倪萍重新演戏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倪萍基本不看自己演的片子:“我是一个不敢看自己的人。”这和倪萍当主持人的时候类似,倪萍也不怎么看自己的节目。倪萍说自己不是对自己要求高的人,但就觉得节目上“有那么多问题”。这个习惯延伸到了生活中变得有点夸张了,倪萍生活中几乎不怎么敢照镜子:“真的不是特欣赏自己。”
    大概因为是科班的演员出身,当主持人之前的倪萍最眷恋的是话剧。那时电影电视不那么发达,赵忠祥当时已经当了十多年的主播,他母亲还不知道儿子在哪上班,赵忠祥解释半天没说明白。直到买了电视,他母亲才知道,赵忠祥在那个盒子里上班。等到电影电视铺天盖地而来,倪萍突然觉得话剧舞台小了,那种眷恋不复存在:“我也不是好的舞台演员。”
    倪萍认为现在自己不是被关注的核心:“我不在公众的视野里。”她希望自己能在影视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想要尝试更多不同的角色。虽然四十多岁在这个圈子里已经没有优势,但对于倪萍,更重要的可能是体验电影的意义。就像倪萍重新做演员一样,都不是她刻意选择的结果。
   “我基本就是个没理想的人。”倪萍说。

    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阿姨的身影,于是,屏幕上那个属于倪萍的时代开始凸现。对于那闪亮的一刻,或许你记忆犹新,或许你恍若隔世,或许,那个时候还没有你,因为那个时候,我,也不过10岁。
    其实记忆和电子邮箱类似,删除永远是接收的前提,但收藏夹里也可以永远收藏你的最爱。于是,我忘了自己10岁那年身高几何、鞋码多大,却记得那时家里的电视色彩很深,记得电视的牌子是长虹,尺寸是18,中央台是2。
    因为电视里那个美丽的身影从此走进我的生命……
    ——小倩(网友)
    她是那个时代主持人的象征
    1988年,身份还是演员的、即将三十岁的倪萍孤身一人从山东济南来到了北京中央电视台。
    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第一天,进门左手是电视剧中心,右手是新闻大楼,领导对倪萍说,你现在还可以选择去干哪行。当时电视剧中心是不起眼的平房,倪萍看着大楼比较气派,就决定还是上大楼,这样她跨入了主持人的行列。
    当时杨澜已经在电视台主持了两年,王刚正在主持综艺大观,都风头正劲。搞综艺节目的导演都不看电视剧,从来没听说过倪萍,只觉得山东来的倪萍显得土。可等倪萍化完妆穿上礼服一出镜头,导演直嚷嚷:“这是她吗?是她吗?”
    后来倪萍就主持《综艺大观》、《聊天》,还主持了十多年的春节晚会,她成了那个年代主持人的象征。
    倪萍曾经说过,她记得起自己在节目中的每一次落泪。
    十多年前,倪萍曾采访过宋祖英的第一位音乐老师。他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因为第一次来北京,县里专门给他买了套西装。坐在倪萍对面的时候他是那么紧张,不敢抬起自己的眼睛,甚至在发抖。“他不停地往袜子里掖着什么,我扫了一眼,发现他原来是在掖自己的秋裤,已经破得不行了,他是怕我看见。”倪萍心里一酸就递给他一支烟,是红塔山牌的。老师说他从来没抽过这么好的烟,人一下子就舒展开了。
    倪萍说:“我把好几盒烟放到他面前的时候,他脸上露出孩子般的表情看着我,后来我问他当年教宋祖英唱什么歌,他竟然夹着烟就‘呼儿嘿呀’地唱了起来——那时候我就非常心酸,以后好多年我都觉得红塔山是最好的烟。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里都是不会忘记的!”
    要是在凤凰卫视,也许还会主持下去
    现在主持人的风格和倪萍那个时代完全两样了,倪萍自己就很喜欢吴宗宪的主持,“笑了半天,一晚上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但倪萍只是喜欢看,自己并不愿意做那样的节目。
    倪萍有时去长安剧院看京剧,看见观众永远是满的——总有人会喜欢不同的东西,所以倪萍也相信,还有一部分观众会怀念他们以前的那种节目。
    然而当了十几年主持人,倪萍明显感到了电视台不仅是风格在变化。倪萍初到电视台的时候,主持人只有几十个,现在有四百多,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每年还送来几十个,电视台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而倪萍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新意,“观众看烦了,心里得有数”。倪萍不想在电视台“碍事”,不过她有时也会想,要是在凤凰卫视那样的电视台,也许她还会主持下去。因为凤凰没有那么多主持人,她不会抢了别人的饭碗。
    不当主持人的倪萍可以有很多选择,重新演戏在她看来是“玩票”。总有人问她,当主持和演戏感觉有什么不同。倪萍没觉得有多大区别,主持也是表演,她反问:“如果不是表演,主持人为什么要化妆?”白岩松这样的主持人平时在电视台里爱玩爱闹,“小白淘着哪”。可一上镜头,就做出痛苦思索状,“这就是一个角色”。倪萍说。
    对倪萍来说最明显的差别,是现在她不能像当主持人那会儿冲着镜头说话了,但“骨子里特别一样”。
    现在的倪萍有时还会接受主持任务。政协开会的时候,倪萍采访一位表演安塞腰鼓的老大爷,倪萍问人家多少岁,老先生说76。倪萍又问,那您看我多少岁。老先生瞅瞅她说,60了吧。倪萍笑着说:“眼神真准,61了。”台下一听哄堂大笑。
    传说中演艺圈人士都对年龄讳莫如深,倪萍倒好像从不回避自己的年龄,还在她写的《日子》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大家。
    在《日子》里还写了很多东西,比如倪萍这样说——“我在灵魂里养育着做人的正直、善良、热情,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一双明亮的眼睛”。
    ■印象
    拒绝回忆过去
    一
    倪萍说话很随便很放松,让对面的人觉得仿佛是认识多年的同事。事实上也是这样,全国观众认识这张面孔都很多年了。然而倪萍又很小心,采访过程中经常会说“这个不要写”、“这个不能说”之类的话。
     和很多采访对象不同,倪萍通常不愿意回答以前别人提问过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了、看腻了。然而,最终倪萍还是心平气和地回答那些老问题,显出耐心不是一般地好。她自己也很满意,说:“我的心态其实真的特别好。”
    “真的”,是她的一个习惯用语。
    二倪萍演戏很投入,她演电影“从来就觉得是真的”。拍完后很长时间,倪萍都很难摆脱角色的影子。
    三对于电视台、对于自己的生活,倪萍都不愿意多说。给人的感觉是,她拒绝回忆过去。记者告诉她,有的观众说她演戏比主持好。倪萍一时有点不知道怎么说好,“我是应该觉得高兴,还是什么”。想了想后,倪萍还是说听着挺高兴的。
    四拍完这部戏,倪萍短时间内不会再接新戏,因为她的儿子要上学了。倪萍给孩子找了一所很好的普通小学,没有送到那种所谓的私立云顶集团3118acm,她说:“不花那个冤枉钱!”
    五很早以前,有家媒体采访倪萍,标题是这样的——《比倪萍好的只有圣诞老人》。

    生日:1959年正月初八
    籍贯:山东青岛
    身高:173CM
    1978年考取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戏剧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山东话剧院。1988年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拍摄电影《女兵》、、《美丽的大脚》等,电视剧《雪城》、《浪漫的事》等。
    1990年至1998年,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
    1990年至今,连续十几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
    1997年出版《日子》,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