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内民俗学界有人提出要‘保卫春节’,我觉得这一口号很矫情,有点文化人作秀的味道。对此我非常不以为意。人们在岁末年初之际那种渴望团聚的心情还是非常有根基的,春节的传统将会永恒地传承下去。”云顶集团3118acm官网教授、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士闪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这样认为。
与其“保卫春节” 不如“还鱼于水”
为什么人们对年味越来越淡感到不满意?综观整个20世纪,其实是我们国家在奔向现代化的同时把传统春节的很多文化内涵从民间夺走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传统远离了民众。
但即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对自身生存的关注程度,有时也远远大于五光十色的电视节目,包括“春晚”。一些村落在年节期间自编自演的节目,虽然精彩程度或难度远不及春晚,但是因为有自家亲人或自己上场表演,便感觉更加有味、过瘾。这至少说明了,当经济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于自身所传承的文化就会重新焕发出很大的热情。
所以,我们与其说要“保卫春节”,不如说应该“还鱼于水”。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像春节这样的民俗事像是“鱼”,那么就应该让它在民众生活之水中自由生长,活鱼要在水中看。
“保卫春节”是对洋节影响的夸大
我国春节是以农耕社会为基础、在历史长河中又不断添加文化意义的一个民俗事象,它所构筑的文化空间与西方的很多节日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节日比较强调个性。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强调家庭团圆、社会和谐、老幼皆有所乐、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等。我们没有像情人节、愚人节这样讲究个性化、创意性、随意发挥式的节日传统,同样西方也没有我们这种集中一个时段安排高频度的亲友走动、礼神祭祖,于群体热闹中不乏温馨的春节。
近年来,中国春节有时给人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比如在美国,纽约和加州都把春节当成法定节日,每到春节美国和德国的总统还会向华人拜年等。有人提出要“保卫春节”,可能高估了洋节对我们的影响。
传统春节可能消退春节传统将会永恒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各地的社区活动明显增多,这在城市表现为老年人舞剑、扭秧歌、跳扇子舞等活动的普遍流行,在农村则表现为原有乡民艺术传统的复苏或再造。
具体到春节,我们可以这样说,传统春节可能会日渐消退,但春节传统将会永恒地传承下去。对于这类民间传统而言,多一分尊重,多一点宽容,就会给它带来若干自由发展的契机。春节也不存在原生态,其文化内涵从来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层累而成,并在不同的区域与群体的互动中不断地“别开生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长期形成的具有不同文化形式的“年味”,是我国春节所拥有的无限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